深圳B10现场是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、艺术家滕斐和独立音乐策划人涂飞共同策划的音乐艺术空间。自2012年11月24日起,B10现场开始举办常态性音乐演出,至今已有数百场。每年有两个音乐节在此举办:始于2011年,每年10月举行的OCT-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,以及始于2014年,每年5月举办的明天音乐节。2018年明年音乐节举办之际,很荣幸与滕斐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。
B10 LIVE
“
您还记得创办B10的初衷是什么?
”
我是跟我的搭档阿飞一起开始的。十年前刚回中国,我在德国17年,一直做艺术,当时在欧洲我做了全欧洲最大的一个艺术家工作室。在德国我了解对方的文化,我发现音乐现场非常重要。因为这个会带上各种的交流,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到建筑师到这个城市活跃的人群,他们都经常会在音乐现场聚会,所以在国外的话很多酒吧并不是说让你酗酒的地方,而是交流的地方。我能体会到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交流,没有交流的话,就没发展。
所以,在06年我回来中国,我觉得在外边17年了,是时候了,而且中国当时已经有很多文化和艺术活动了。所以我回来的话,差不多接近一年。我画了一些画,也认识一些在深圳的艺术家,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个城市里面缺交流,特别缺。当时在深圳的艺术家一有空都会来我的画室边聊啊玩啊,到深夜我们就出去吃宵夜,但是我经常很好奇,我说有什么听音乐的地方呢。
我觉得那时候整个城市还是在一种拒绝交流的状态下,那种吵闹的音乐,音乐空间到酒吧都是筛盅,到KTV都是筛盅,甚至到了餐厅都用筛盅,好像没有筛盅,就没法完成交流。所以我当时是有点失望,因为这样的话,我的绘画和创作就没有意义了,因为没有交流,而且做展览的成本太大。
所以首先这个初衷就是希望,起码是我和大家都需要有一个交流的场所。而在交流里,我希望能有有质量的交流。在这个现场,你能听到世界各地、全国各地优秀的音乐人的演出。当观众一听完,这个也是我判断好不好,就是观众会忘我,一忘我接着就会聊天,拼命地聊天。其实这个就是一个带动文化发展重要的表现,让对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有一个能产生交流和互动的地方。未来这些都是潮流的推动者,都是时代的推动者,都是一个城市的精英。
只要有一个音乐现场,我个人觉得自私来说,起码我有一个好地方能去了,我能听到好的音乐了,而且还有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艺术家会聚集在这个城市,而我就不会说没有知音了,所以这个是我回国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愿望,就是一定要有一个音乐现场。
(2018年明天音乐节现场)
“
当时取B10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?
”
我希望就像以前毛主席语录里一样,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。所以我们这里可能还不只是音乐,如果是音乐的话也不是某一个种类,而是古今中外好的音乐都希望要能在这里发生。过去的传统乐器和民族音乐,到现在很当代很潮流的,到国外优秀的音乐都希望有,跟着我们可能还希望有时候有些戏剧,有些文学上的交流,如果需要这个场地,要这么大的,我们也可以支持,或者是影片上的、电影上的交流。
所以我是希望他这个名字没有一个特别的指向性。听起来不摇滚,也不文青感觉,也不什么,所以我就用的那栋楼的编号做名字,那栋楼华侨城集团给到我们的就是叫B10栋。我觉得要名字不重要,但是一定要中性,不要有特殊的指向。因为你任何一个特殊的指向,在历史和时间下面,都会很快的被洗刷掉。所以我不固执于摇滚、不固执于什么,我就说B10。
“
您是怎么看待独立音乐人他们的生存状况的?
”
我觉得如果沙县小吃桂林米粉都很好开的话,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开成,大家都去做生意,生意好赚,好做,都去做生意,也不是每个都成功。做生意的也是从年轻就开始做到老了。做音乐也是,你能不能坚持做下去,这个才是你的能力和才华。所以这个不只是音乐范畴,这是广大的范畴。
(2018年明天音乐节海报节选)
“
您如何看待独立音乐的意义和前景?
”
你说到了一个字眼,独立音乐,那我就拿来说一说。这个词,过时了,虽然现在还在用,但这些都是60年代末的产物。60年代末出了两个字眼,经常会在文化界使用。一个是“independent”独立,另外一个叫“underground”地下。
60年。这种都是在二战之后经济复苏后再一次去审判一个社会和发展的。当时组成社会和艺术主体的年轻人,他们就认为说我们不是你们这些随大流,随大流的你们都是各种国家的阴谋,到欺骗人性,没意思,我们不会参与,我们是有独立审美、独立要求的、有独立人格的人,所以当时经常用“independent”。跟着很多除了独立,他觉得随大流的人,就是“independent”的反面。所以他们就觉得很多主流的明星没意思了,他就认为主流的都是漂在水上,地面上的,我们还在地下,“underground”,他把独立更加深了一层。
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小型的文化交流空间,而这些都是以一种小酒吧的形式在成长,以独立性和地下性在运营和聚会。影响了到现在很多音乐现场都是黑乎乎的,脏兮兮的,到处充满各种涂鸦,去代表他的独立性和地下性的,这些早就在八几年就已经过时了。
现在音乐现场上,这样的结构,他们是妨碍着音乐的发展的。很多爵士俱乐部还像几十年前一样在那种地牢、酒窖等地下空间,去的人群当时都是独立精神最强的人群,到现在已经七八十岁了。地下、阴暗、格局小,它完全影响到现在爵士乐的发展,也影响了很多音乐的发展。好像真的是不洗头不洗澡,穿着烂衣服进去才是这个人群。
60年代末是一个美好的时期。到现在很多大师都是那时候出现的,真的是最美好的时期,但是也害了很多,因为它让很多现场还是走以前的模式。越这样走的话,越会跟社会脱节。社会已经不是这样的了,这个需求已经不是给你找一种脱离人群的借口,以前他们这样也不是为了脱离人群,他们是最积极的一群人,是反抗和积极的。但是现在很多音乐现场,已经产生不了这个了。所以音乐现场的结构一定要变,这是我的看法。
(2018年明天音乐节现场)
本文作者
相关阅读
街头艺术:自娱自乐与主流收编
中国嘻哈 | 一切才刚刚开始
春天已经来了,迷笛还会远吗?
— END —
本篇内容由新媒介青年文化创作
授权转载及合作请留言
投稿邮箱:mycswx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