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知乎上看到一则热议话题:
“孩子的钢琴学习初期是技术更重要还是音乐性更重要?”
评论里有人这样回答,我觉得很巧妙:
“如果你认为技术等于手型,错。
如果你认为技术等于练哈农音阶,错。
音乐是什么?是我想弹出什么样的声音。
技术是什么?是我如何弹出想要的声音。
当你达到了目标的声音,那么两者兼备。”
话语简单,内容丰富。这也就是我们的观点, 二者要兼顾。
没有技术,怎么弹好听;没有音乐,你弹的窝是撒么!
但是,学琴初期没人会去想‘我想弹出什么样的声音?’而现在的音乐教育氛围中,不够重视这一点,会去引导孩子这样想的更是少的可怜。
如何让孩子将两点有效的相连,最重要的桥梁就是耳朵听辨的训练。
耳朵听辨训练的是对音色的辨识度和对旋律的敏感度。
它应穿插在每次乐句的学习及平日的技术练习中,它如此重要却在教学中最易忽视!
例如,仔细专注地听自己弹出来的,别人又是怎么弹,再往后可以从听交响乐、室内乐、艺术歌曲等多种形式识别出哪个是自己想要的音色并加以练习。这是寻求‘我想弹出什么样的声音’的最简单粗暴的办法——也就是模仿。
但不久后你就会发现这样弹好像缺点意义,或是怎么模仿就是不像。
那就是需要从曲子的背景知识出发去追寻自己对此作品的一个理解。
历史事实是客观的,每个人的看法是主观的。
例:作曲家创作此曲是是极度愤怒的,那么你该怎么弹。
处理的强一些?
我想弹弱一点,因为愤怒,导致痛苦,有可能绝望。
最后,用小辫子的话作为结语: